本篇文章1103字,读完约3分钟

从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到第一张纸币“饺子”的诞生,再到现在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成都几千年来从未缺少创新的基因,而这种活力的生成,这种休闲资本,正在被广泛认可。

成都作为四川建设国家综合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肩负着重任。

就在上周,2月23日,成都市综合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一次第三次会议,把2017年确定为成都市综合创新改革的“艰难之年”,明确提出“要加强机制创新,实现两个渠道建设的新突破。”

首先尝试探索制度创新

事实上,成都一直走在开辟“两个渠道”的前列,加快了政府、产业、高校和科研的协同创新,推进了军民创新的深度融合,探索了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等“成都经验”。然而,这还不够。成都希望通过“持续努力和新道路”走得更远。

去年下半年,《成都市工业发展、国防科技与民用技术集成“十三五”规划》和《加快成都市国防科技与民用技术集成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明确了发展方向,提出建设国防科技与民用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区,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国防科技与民用技术集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1500亿元”。

记者注意到,半个月前,成都通知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回复,成都成为首批展示“中国制造2025”的西部试点城市。任务之一是探索国防和民用技术一体化的制度创新。

成都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城市,积累了丰富的军事资源。数据显示,成都目前有318家具有军事保密资格的企事业单位,约占四川省的四分之三。在已经进行的实践探索中,民营企业海特高科技(002023,BUY)与中央企业中电29分公司共同创办的海威华信是典型案例。“从修理飞机到跨界芯片制造”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空航空引领积极“招贤纳士”

目前,成都已经明确建立了以导航空产业为基础的“1+n”产业发展体系,以成都天府新区国防与民用技术集成创新产业园为核心的“1+n"空房布局体系”,以“国防与民用技术集成产业发展十条”为核心。

与此同时,围绕空航空业的一系列“招贤纳士”行动也显示了成都的决心。

去年8月,成都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空航空航天大学签署了一项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涉及7个项目,总合同价值为114亿英镑。“北航西国际创新港”最引人注目的项目位于成都科学城国防与民用技术集成创新产业园,六位院士将带该项目到成都进行改造。

同年11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成都投资的6个研究所、公司和1个基金揭牌投产,这不仅标志着航天科技在西南新兴产业布局的正式落地,也意味着成都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融合呈现出全新的格局。

无论是内部优势的转化,还是外部资源的引进,成都都在积极规划布局,打破壁垒,加快军民深度融合。

标题:“攻坚”全面创新改革 成都加速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0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