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39字,读完约9分钟

[摘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一条从北到南环绕海岸线的蓝色工业带已经形成,并逐渐由“浅蓝色”向“深蓝色”推进。以重点城市为基础的沿海地区布局基本完成,海洋开发开放格局日益清晰。

2015年1月27日,“渤海钻石珍珠”号停靠在山东省烟台市烟台港。照片由cfp提供

《时代周刊》记者谢江山来自上海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海洋领域的布局。2003年,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第一个海洋经济纲领性文件《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将海洋经济区划分为海岸带、海岛、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国际海底四个区域,初步勾勒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总体布局。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一条从北到南环绕海岸线的蓝色工业带已经形成,并逐渐由“浅蓝色”向“深蓝色”发展。沿海重点城市布局基本完成,海洋开发开放格局日益清晰。2013年,新一轮国家海洋经济综合规划《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启动。

上海深圳又添新目标: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今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了《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中国海洋经济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与“十二五”规划相比,该规划多次提到建设“一带一路”,要求北、东、南三大海洋经济圈加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

“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情况不同于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情况。在新经济常态的背景下,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一方面,全球经济疲软,外向型经济发展困难,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制约;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改变。“三比一、一减一补”的结构调整压力很大,特别是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南通大学特聘教授徐长乐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未来沿海地区将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之一就是向海洋要资源和财富。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可以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推动沿海地区创新驱动,推动沿海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推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上海深圳又添新目标: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渤海实力最强

根据该计划,“十二五”期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发挥了主导作用,基本形成了北、东、南三大海洋经济圈。其中,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的海岸和海域组成,东部海洋经济圈由江苏、上海和浙江的海岸和海域组成,南部海洋经济圈由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和海南岛组成。

“原来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基本上都集中在土地上。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在于开发区和城市化。三大海洋经济圈的提出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周伟林对《时代周刊》记者表示,虽然海洋经济圈的发展与区域有关,但海洋毕竟不同于陆地,其边界不如陆地清晰。就东部而言,浙江、上海和江苏需要共同发展,但它们并不完全对应于行政区域,北部和南部也是如此。“作为一个要整合的地区,我们应该考虑行政合作,但更多的是通过资源和市场的配置,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陆地上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海洋。”周伟林警告说。

上海深圳又添新目标: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徐长乐看来,三大海洋经济圈是中国三大沿海大都市圈和城市群,这是两个不同称谓的载体。徐长乐表示,在三大海洋经济圈中,环渤海北部地区涉及的省份较多,其面积、人口、原有产业基础和海洋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所占份额较大。就国内生产总值而言,2016年环渤海地区占中国海洋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高。过去两年,长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份额略有下降,而珠江三角洲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过去两年略有上升。“就目前的水平和实力而言,渤海是最高的;就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而言,珠江三角洲是最快的。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三大都市圈的水平由北向南递减。从发展趋势来看,它从南向北递减,呈现出相反的结果。总的来说,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是比较均衡的。”徐长乐总结道。

上海深圳又添新目标: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南中国海潜力最大

根据规划,根据国家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和海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三大经济圈未来的定位和产业发展将会有所不同。

其中,北方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海洋科研和教育优势突出,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东部海洋经济圈拥有完善的港口航运体系和高度外向型的海洋经济,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交汇区;南海经济圈海域广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领域,也是中国保护和开发南海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基地。

上海深圳又添新目标: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根据周伟林的分析,一个地方的市场分类在资源、产业、周边城市甚至国家方面都非常清晰。南海周边有许多国家,不仅涉及发展问题,还涉及更多的国际问题,如领土主权和与其他国家的多层次安全。“在三大海洋经济圈中,南海潜力最大,其次是东海,最后是北方。然而,判断水平并不容易。三大经济圈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与周边土地及城市资源的整合发展。”

上海深圳又添新目标: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目前,中国海洋发展的支柱产业主要涉及滨海旅游业、海洋运输业、海洋造船业和海洋渔业。徐长乐指出,三大经济圈的支柱产业是一致的,但侧重点不同。其中,滨海旅游、海洋交通和海洋渔业的发展差异不大;在船舶工业方面,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比珠江三角洲相对较强;在海上油气行业,长江三角洲相对较弱。

“产业各有特色,三大海洋经济圈应根据各自海域的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水平,确定未来重点发展领域和主攻方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徐长乐接着说道。

上海希望建设一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还指出,要“推动深圳、上海等城市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在投融资、服务贸易、商务旅游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把它们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锋和主力军。”

许多专家告诉《时代周刊》,“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一带一路”在海洋领域全面展开。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节点城市,海深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更高的地位。

“我认为这是一个更灵活的说法。什么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指标?”周伟林强调:“然而,无论如何,我们过去常常更多地考虑陆地的发展,现在我们第一次开始把我们的注意力从陆地转移到海洋,或者同时关注海洋。以上海和深圳为中国发展的排头兵,在整个海洋经济的规划、布局、发展、联动和管理方面起带头作用,在许多方面取得成就。”

上海深圳又添新目标: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中国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构想,标志着海洋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要建设海上强国,必须有一系列重大战略措施。其中,建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应该引领、示范、服务、辐射和带动整个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个提法比较新,是中国在新时期建设海上强国面临的战略任务。”徐长乐向《泰晤士报》记者解释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全球海港枢纽城市,其主要目标是占领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和全球航运服务的制高点,这体现在高端要素和产业的集聚,在高科技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和产品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并在海洋信息、金融和供应链管控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和话语权。

上海深圳又添新目标: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从周伟林的角度来看,建设一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上海责无旁贷。上海整合优质资源的能力在地理位置、影响力、产业辐射、航运渠道、金融、人才、科研、海产品利用和市场等方面都很强。与此同时,上海是一个行为良好的城市,在法律、人文素质和环境方面都适合全球化和国际合作。未来,它将重点走科技、政策、规则和产业(造船、航运、金融和贸易)的高端路线。至于为什么选择深圳作为重要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谁敢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谈到海洋经济,中国没有哪个地方做得特别好,所以创新非常重要。”

上海深圳又添新目标: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从海洋资源的角度来看,上海资源匮乏,海岸线资源匮乏,近海面积小,没有太多的海域/房间和海洋资源。然而,作为两个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上海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徐长乐指出,首先,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是位于中国第一大河流和世界第三大河流的河口地区。它向海洋开放,与内陆相连,与海洋相连。它位于中国整个沿海地区的中部,从北到南辐射方便;第二,它涉及丰富多样的空河口资源,如海岸线、港区、水道、滩涂、岛屿和淡水;第三,依托深广盆地腹地,有许多商品来源和工业经济联系;第四,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具有突出的经济和产业优势,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第五,发达的教育、科技软实力、城市精神和人才高度集中支撑着人文科技的强大优势。上海有三个国家级涉海重点实验室、几所涉海大学和一系列海洋专业,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支撑;第六,突出政策优势。

上海深圳又添新目标: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这里有必要纠正一个概念。人们总是认为上海是一个滨江城市,从不把它当成一个海滨城市。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误解。上海的双重身份非常重要。它既频临大海,又有河流和海洋的双重优势。”徐长乐多次强调,上海在发展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转变观念和意识。“它对海洋是繁荣的,但对海洋却是衰落的,依靠海洋来发展。”这是上海今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必须树立的全新发展理念和政策。

标题:上海深圳又添新目标: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2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