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76字,读完约6分钟

新华网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杨静)今年是平遥国际电影节连续第三年举办。10月10日至19日,来自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的54部电影相继在平遥电影宫上映,其中一半以上的电影在这里全球首映,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在中国首映。来自国内外的100多家媒体来到平遥报道电影节的各种活动。电影展览给了人们另一个来到平遥的理由,平遥是一个古老的西部城市。

平遥国际电影展第三年:模式已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每个人和每个人:观众的价值不仅限于买票

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节的主题是“一个人”。前者“每个人”指的是电影界的国际大师,而后者“每个人”指的是你、我们和每个人。

针对这一主题,电影节邀请了国内外著名导演张艺谋、谢飞、清水崇、克勒贝尔·门多萨等。在电影节期间设立大师班,与年轻的电影制作人和电影观众面对面地交流思想和碰撞。

张艺谋在大师班与观众交流

其中,11日上午举行的张艺谋大师班完全引爆了平遥,从凌晨4点开始,观众陆续到场,甚至山西当地居民也带着家人出现。活动现场排起了长队,原本计划举行的有500个座位的“小城之春”影院也远不能容纳观众。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进入场馆,组织者临时将场馆调整为“平台”露天剧场,2000多名观众挤进了挤满观众的剧场。

如果张艺谋大师班的受欢迎是由于他多年来积累的个人群众基础;然后,电影节期间电影票的流行显示了人们对电影的热爱。这些电影有些受欢迎,有些不受欢迎,有些来自中国,有些来自印度、巴西、阿根廷和其他我们不太熟悉的国家,但这并不妨碍观众对它们的热情。

平遥电影节的创办人和导演贾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参加电影节的人数超出了他的想象。更让他吃惊的是,在电影节期间,他还接触了从山西到平遥的许多家庭观众。“他们来自太原、临汾和吕梁,他们的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去看电影。戛纳的电影选择者告诉我,他们电影节的观众都是工业人士。我告诉他,平遥不仅有专业人士,还有许多普通观众。”贾为这种混杂的观众感到自豪。

平遥国际电影展第三年:模式已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市场容量持续增长。然而,除了商业,多元化的电影文化还远未形成,尤其是在许多非一线城市。对许多人来说,电影每年只意味着电影院的几次爆炸。

平遥电影节为电影文化的多元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在这里,电影不仅提供娱乐,还让我们看到世界每个角落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不同肤色和不同语言的人,以及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电影节与青年:搭建平台,建立公众信任

像许多电影节一样,平遥电影展有各种放映单位。其中,致力于发现世界优秀新人新作的《卧虎藏龙》单元和致力于发现新一代华语导演的《潜龙》单元受到了国内外年轻导演的极大关注和支持。

在发展的第三年,平遥国际电影节在发现新人作品方面发展了相当成熟的理念。电影节艺术总监马尔科·穆勒(Marco Muller)在电影节期间的一次采访中透露,平遥电影节期间展出的大多数新人作品都是与他的团队一起环球飞行,从数千部电影中挑选出来的。

事实上,尽管这只是第三次,平遥电影节已经被证明选择新的人和新的作品。年轻导演白雪的《春光乍泄》和年轻导演孟获的《过昭关》退出了第二届平遥电影节。在过去的一年里,它们通过公开发行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认可。

在第三届平遥电影节上,崭露头角的新人和新作有新加坡导演陈的《热带雨林》、巴西导演马雅达林的《高烧》、中国导演的《阳光下》等。我相信在未来的一年里,这些新来者和新作品将会有更多的机会与观众接触,平遥电影节的评价标准将会再次受到考验。

新加坡年轻导演陈炳良

目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像平遥电影节这样专门与年轻人合作的电影节都不多。贾在谈到平遥电影节与青年电影人的关系时表示,平遥电影节坚持平台理念,坚持以良好、公平、透明的机制为青年人提供机会。同时,通过增加影响力和吸引力,我们可以聚集更多的资源,让年轻人在与优秀投资者和发行商的沟通交流中结识电影行业的博乐,从而为后续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平遥国际电影展第三年:模式已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平遥电影节是一个中立的平台。我们不参与项目,我们不管理董事,董事是自由的。他们可能是常客,也可能是路人。”贾的言论被视为保证电影节奖项“可信度”的宣言。我相信这是人们在未来会继续关注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原因之一。

关注非西方:打造全新的电影评价体系

平遥国际电影展成立之初,其主要宗旨是:“展示非西方(中国、亚洲、东欧、拉丁美洲、非洲)电影,加强中国电影与非西方和发展中国家电影从业者的联系与合作,形成非西方电影与西方电影的对话。”

经过三年的沉淀,这个初衷得到了大力实践。在今年的常规放映单元中,我们看到了来自俄罗斯的“公牛”,来自新加坡的“热带鱼”,来自巴西的“高烧”,来自阿根廷的“追踪”,以及来自印度的“挠脑”。”,危地马拉的“我们的母亲”和其他电影。这些电影创作者大多来到平遥与媒体和观众交流。来自巴西的导演玛雅·达林和来自阿根廷的导演弗朗西斯科·德·尤菲米亚都说他们花了两天两夜才来到平遥,但他们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这部电影给了地球两端的人们交流的机会。

平遥国际电影展第三年:模式已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新印度电影”论坛

在今年的电影节上,专门设立了一个新印度电影回顾展,并为观众挑选了12部印度电影。同时,电影节邀请了许多来自印度的资深电影人和行业学者来讨论印度新浪潮电影的学术价值和发展前景。

“平遥电影展将目光投向好莱坞以外,投资东欧和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并投资中国观众容易忽略的地方。”贾在早前的一次采访中曾说,“在中国,欧美以外的电影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评论和认可。在这些领域,电影语言的扩展和对人类生活的多角度描述已经活跃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各国工业体系的力量影响了这些优秀作品的传播。电影节希望人们能够关注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电影,以便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些文化成就。”

平遥国际电影展第三年:模式已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平遥电影展让观众的目光暂时离开欧美电影,通过有意识的选择,看到更多的电影表达维度。不过,恐怕沟通才刚刚开始,下一步“建立评估标准,进行深入对话”,就是要测试一下电影展商的能力。

然而,由于平遥国际影展在第三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规模和关注,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个植根于中国小县城的影展将会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让更多的电影人和观众受益。

主编:张

标题:平遥国际电影展第三年:模式已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