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92字,读完约8分钟

除了资金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需要制度、理念和精神,需要一套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制度来支持其发展,需要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兼容的大学理念和精神来支持其发展。

一流的大学和学科是综合性的工程,不仅需要资金和教师的支持,还应该开设一流的课程,招收一流的学生。

近日,备受各界关注的“双一流”建设终于有了国家级的“建设蓝图”。

春节前夕,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办法(暂行)》,这意味着“双一流”在全国范围内有了操作规程。此前,中国已有20多个省份相继发布了提升本省高等教育的“建设蓝图”,并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内高水平大学和国内百强大学的相关量化指标。根据各省明确的量化指标,在这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到2020年,至少将有21所世界一流大学、至少58个世界一流学科和数百个国内一流学科建成,而中国大学百强建设指标已超过110项,涉及财政投资至少400亿元。然而,在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大学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大部分指标都没有公布,这也不包括在统计中。

高等教育突进:20余省份400亿赶场“双一流”

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资源竞争中,地方政府表现出了做大的雄心;然而,高指标和地方目标之间的冲突也给地方政府完成规划目标带来了巨大压力。

20多个省都争相“双头等舱”

中国需要多少所世界级大学?在国家规划的蓝图中,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数字。从2015年提出的“双一流”建设总体规划,到近期明确运营战略的“双一流”临时实施办法,再到教育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量化目标都被标为“一个数字”和“一个批次”。唯一明确的数据是,在“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国家“双一流”战略将“支持约100个学科的建设”。

高等教育突进:20余省份400亿赶场“双一流”

随着“双一流”战略在地方的明确实施,相当数量的“几个”和“一批”已被具体数字所取代。据公开信息,目前,已有20多个省级政府出台了"双一流"对接计划或相关高等教育政策文件。其中,湖南省提出了到2050年建设四所世界一流大学的长期目标;江苏省计划力争到2020年有五所大学进入国家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到2030年至少有两所大学建成;陕西和山东分别提出了1-3和1-2的区间目标;浙江和广东有明确的建设两个的目标;甘肃、吉林、内蒙古等省也计划建设一所世界级的大学。这些省份中的大部分已经确定了世界级学科的数量,从2-3到20-30不等。

高等教育突进:20余省份400亿赶场“双一流”

值得注意的是,江苏、浙江、广东显然要建设“双一流”,同时计划建设更多的国内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宁夏回族自治区定位为“西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此外,一些省份甚至提到了建设“中国百强大学”的目标。国家一级的“双一流”对地方,或本省高等教育的地方升级改造,呈现出不同的取向。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级教室主任马陆亭表示,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有不同的定位,这是基于对经济基础、财力和原有高等教育资源的综合考虑。南京、武汉等城市下属高校众多,水平相对较高,具备冲击“世界级”的条件;像广州这样的城市,由于财力雄厚,可以支持和发展更多的大学;然而,宁夏这样的地区整体水平不高,因此提出了“西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特色战略。在“双一流”强调“动态调整”和“有进有退”的背景下,高水平大学等机构的建设相当于一个“后备团队”,在一些大学因调整而退出后可以“填补”。

高等教育突进:20余省份400亿赶场“双一流”

不过,话虽如此,目前规划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国内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的数量似乎有点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余胜的20个公开数据,发现到2020年,中国将有大约10所世界级大学,2030年有16所,2050年有21所。关于“高水平大学”的规划,全国目标已达到110个,其中江苏、浙江、湖北三省提出的国内100强目标已达到41个,占40%的席位。20余生计划建设至少58个世界一流学科和数百个国内一流学科;一些省份甚至计划,中国一流学科的数量不应少于中国的10%,留给其他省份的“配额”很少。

高等教育突进:20余省份400亿赶场“双一流”

有趣的是,大学聚集的北京和上海尚未宣布“世界一流大学”的量化目标。这也意味着实际数据可能大于上述数据。

同济大学发展规划中心副主任张认为,由于目前没有实现目标的问责机制,地方规划应尽可能考虑本省的最佳水平,因此提出的目标相对乐观且提前。相对较高的目标可以转移压力,推动该省的大学向前发展。

然而,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褚赵辉担心,这种成就驱动力会影响一所大学能否进入“双一流”建设的标准。最终,入选“双一流”的大学可能不是真正的高水平大学,这不利于中国大学整体的健康发展。"双重一流的评价必须减少行政权力的干预."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如何管理400亿元的钱包?

政府的规划和支持是大学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20余生近期的相关计划不仅给出了“理想”的量化指标,还给出了真正的资金支持。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报道,北京、上海、广东等至少11个省(市)已经确定了支持“双一流”的资金目标,总额约为400亿元。其中,北京预计将投资100亿元促进高校高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山东和广东也已确定投入50亿元“弹药”。

高等教育突进:20余省份400亿赶场“双一流”

首先要注意的是如何管理高校的钱袋。根据现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高校管理体制,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主要实行“综合定额+专项补助”。其中,预算定额是一种标准化的财政支持,它类似于每个机构保证大学的一般需求;专项资金是重点支持部分大学的资金,具有鼓励这些大学提高教育水平的意义。然而,根据传统制度,无论是预算定额还是专项补助都有相对严格的使用要求,俗称“钱买酱油买不到醋”。

高等教育突进:20余省份400亿赶场“双一流”

在高校工作的张谈到了这一现象:过去,高校的财务管理效率很低。所有的科目都很详细,资源不能随意分配给不同的科目。例如,人才培养科目是多余的,但只能用在这个地方;年轻教师得到的支持较少,但他们不能用其他学科的钱来“支持”。这将使基层学术组织面临资源配置不能用钱的问题。一个矛盾的情况是,基层院校和部门在办学过程中筹集了大量资金,却不能按规定用于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在各种各样的安排最终达成后,这笔钱只能用于建筑。

高等教育突进:20余省份400亿赶场“双一流”

"这已经成为一种非常低效的资金分配模式."他说:“现在的改革方向是,虽然资金仍由专项资金提供,但整体性有所提高,资金被集中到高校整体;此外,在高校中,系作为一个整体被打包为二级管理科目。这实际上给了学院和系在使用资金方面更大的自主权,这将激活学术组织的活力。

在此基础上,一些教育研究者希望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估。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所研究员徐长卿认为,以往的绩效评估更多关注院士人数、人才数量等具体的静态指标,未来应更多关注毕业生社会评价、学术声誉等无形和动态指标,并建立新的动态评估机制。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一所大学的真实水平,从而评价财务投入是否有效,是否违背了管理者的意愿。

高等教育突进:20余省份400亿赶场“双一流”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毕敦荣提到,绩效评估更为重要。在“双一流”计划实施之初,有必要明确评估方法和标准,并提前指导施工,而不是等到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评估。但现在,矛盾的是,教育部的实施方案也提出了评估方法,但这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评估要求,没有明确说明谁来评估,什么来评估。因此,绩效评估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明确。

高等教育突进:20余省份400亿赶场“双一流”

好好利用钱,在学校做好事,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毕敦荣表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除了资金支持外,还需要制度、理念和精神,一套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制度来支撑其发展,而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理念和精神来支撑其发展。这也是吸引人才的“软环境”。

张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综合性工程,不仅需要资金和教师的支持,还应开设一流课程、招收一流学生。

标题:高等教育突进:20余省份400亿赶场“双一流”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3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