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97字,读完约8分钟

岁月是平静的。58岁的退休教师刘瑞梅(音译)在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的公园里感到非常自豪。这位穿着西装、烫着头发的退休教师在谈到自己作为紫南村村民的身份时笑了:“现在很多朋友都羡慕我是紫南村的村民。他们说,‘拥有一个Zinan账户比拥有一辆汽车和一栋大楼要好。"

这是一个拥有6000名村民的广东村,201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小康村”。从著名的“上访村”到今天的“十大小康村”,紫南村在“混乱”中突围,通过积木式创新获得的发展经验足以成为珠三角乃至全国农村改革的样本。

打破“混乱”中的问题

十年前,紫南是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一个著名的“上访村”。

从1992年到2004年,本应是珠江三角洲集体经济腾飞的时期,但紫南村每个村民的总分红只有1720元。“12年内获得的红利不及其他村庄一年的红利。”刘瑞梅向《时代周刊》记者回忆道,“所以,从2005年到2007年,因为经济分红的问题,紫南村民去市里上访超过16次。市里的领导们看到紫南村的村民时都很头疼。”

这种变化发生在2007年。今年,南庄镇领导了“三顾茅庐”,邀请在贵州经商多年的潘回到家乡担任村支部书记。

当时,我回到了紫南,这个村子可以说是“一片混乱”。村委会的政策甚至不能走出村委会的大楼,村民们根本不相信我们的村干部。”潘对说道。为了说服大家,潘首先提出了他的“四不”:不在村里租一寸地,不在村里办企业,不拿一分钱工资,不在村委会安排亲戚。

“四不”的要求为潘赢得了一定的威望,但刘瑞梅当时告诉《时代周刊》记者,这种信任只是暂时的。“对‘四不’的要求当然是对我们村民的极大鼓励,但当时由于分红,矛盾非常尖锐。能否发展集体经济,造福人民,是潘能否赢得村民信任的关键。”

他上任时,恰逢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转型浪潮。潘敏锐地意识到,以陶瓷为支柱的粗放型传统发展模式已经终结。在实现村集体经济“一隅之地赶超”的过程中,他提出了关闭一批高污染企业、迁移一批落后低端企业、引进一批知名企业的“三批”构想。得益于这一发展理念,南庄在易云最大的物流基地——二级甲等医院——绿康医院和投资100亿的袁可立(600478,BUY)社区卫生服务产业化基地相继落户紫南。

积木式创新:小康中国的紫南村样本

这样,子南村经历了一个从混乱到治理再到大发展的过程。

2007年,紫南村集体经济合同收入仅为936万元,人均分红846元;2016年,这个数字增加了十倍:全村集体经济承包收入达到9400万元,人均分红达到10003元。

“虽然近几年分红几次,但紫南的分红金额只在南庄镇的中上游。2016年,紫南村的合同收入在南庄镇排名前三,但分红金额在南庄仅排名第八。我们村委会从上任之初就决定通过村级财务的再分配来解决民生问题。”潘朱升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

股息不是唯一的标准

在紫南,有了身份证,村民可以享受免费的医疗费用、床位费等。在医疗保险范围内,只收门诊挂号费4元或住院费400元,实现了“小病不离村,大病不扶村”的目标。“分红并不是肯定紫楠发展的唯一标准。我们关注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共同发展。”潘向解释道。

据潘介绍,在过去的九年里,紫南村的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相当于分红总额。佛山交通便利物流基地、佛山国际卫浴城、紫南海洋生产城等四大市场建成,以紫南食品城为龙头的餐饮产业链拓展。同时,紫南村还建立了一个五层立体停车场,并引进了佛山市第九小学、绿康医院等优秀配套设施。

在紫南,刘瑞梅是一个典型的返乡家庭:“我在90年代就搬走了。”最重要的是,村里的环境太差了,到处都是垃圾,污水横流。当你走近村庄入口时,你可以闻到一股恶臭,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但是现在村子环境很好,门口有一个公园。除了我和妻子退休后搬回来住,现在连孩子都愿意回来和我们一起住。”

改善居住环境是紫南村“民生工程”的亮点。在“庭院式”新农村建设模式下,紫南村建成了佛山首个村级卫生室,总投资2000多万元,成为南庄镇首个实现雨污分流的村庄。此外,它还在各种村民团体中专门圈地和建公园。今天的紫南村有一种岭南风味,那就是“绿树成荫,清溪泛舟”。

除了改善村庄环境外,雨水和污水分流工程也增强了抗洪能力。在紫南从事陶瓷行业的王告诉《时代周刊》,2016年国庆期间,南庄镇因暴雨而被淹,附近几个行政村的仓库因排水不畅而被淹,只有紫南的仓库因雨污分流工程而脱险。谈到自己的“抢劫后的余生”,王告诉《泰晤士报》记者:“过去,每个人都觉得,发展集体经济后,应该把钱分了,但现在村民开始发现,只有把个人私利和村集体公共利益放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村民的利益。”

积木式创新:小康中国的紫南村样本

李文华村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也对村民的精神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潘向《时代周刊》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村民素质和物质财富的关系就像是往气球里打气。”当空气吹得太多时,气球很容易爆炸。人们有更多的钱,他们的素质没有提高,他们很容易扩大自己。"例如,多年来一直困扰着紫南村的非法建筑. "在过去,为了建造更多的房子出租,每个人都建造高达七八层的建筑。有两种结果,一是导致地基下沉,损坏周围的房屋;第二,因为水电负荷太重,村里经常停水停电。”刘瑞梅说道。

积木式创新:小康中国的紫南村样本

2015年,潘决定让村里租住的房子退休。

刘瑞梅告诉《泰晤士周刊》记者:“撤退开始时,每个人都在嘀咕。””毕竟收入减少是一个明显的问题,但后来潘和见面谈集体利益和社会公德,还适当地租了民工。安置在集体所有的紫南员工村,所以撤退计划终于得到了大家的同意。”

2016年1月1日,紫南村正式收回所有出租房。最初租房的农民工可以在紫南职工村以17元一平方米的价格租到干净明亮的出租房。

出租屋的文明撤退使潘坚信要发展自耕农文化:“古人说人成事,其实自耕农的发展有赖于村民素质的提高。我们在村里掀起了一股学习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浪潮,只是为了让紫南村的村民了解是非,最终达到育人、育人的目的。"

2016年10月,紫南开展了“十佳孝道”和“十佳孝道女儿”评比活动。谈到这次活动,刘瑞梅还记得:“我记得有一个孝顺的儿媳,他的公公和丈夫几年后相继去世,只留下一个年迈的婆婆和一个两岁的孩子。她对婆婆很孝顺,尽力抚养孩子。当这位好妻子上台领奖时,她说:“说我好是没用的。只有当我婆婆说我好的时候,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孝顺的妻子"

积木式创新:小康中国的紫南村样本

在潘看来,这是“文化版”:“过去我们总是说先富起来再富起来。事实上,文化是一样的。孝顺的孩子在宣传后自然会做得更好,而他们周围做得不好的孩子会感受到榜样的作用,并改善他们对长辈的态度。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建设仁山紫南。”

协作开发

自南村获得“中国十大小康村”称号后,潘思考并总结了自己的政策主张:“自南村的发展不是单一物质层面的发展,而是经济、民生、文化的协调发展。发展只有一个方面不能实现居民幸福感的不断提高。"

佛山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同意潘的思想:“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作用于经济基础。紫南村的协调发展,通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农村建设

对于今天的紫南,认为,与任中的发展道路合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实,协调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紫南内部的协调发展,二是与周边村庄的协调发展。目前,紫南内部的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周边村委会的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潘表示,很多地方在建设新农村的时候,都习惯了“一起上上下下”,遇到好项目就抢着分一杯羹,一旦项目冷了,就立即停止合作,撤资。“他们没有意识到,仓促采取集体行动会带来职能重叠带来的竞争,竞争过后的冷场导致职能缺失。农村发展一劳永逸地进入了一个无限循环。”

正因为如此,潘选择与邻近的南庄村合作,在建立物流基地。“当时,南庄村和我们都打算建立一个后勤基地。经过双方协商,我们发现合作和联合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土地使用需求,而且可以避免恶性竞争。”

在谈到如何实现村庄间的协调发展时,潘认为核心在于“双赢”。要实现双赢,关键在于“超越紫南方”和“帮助别人发展自己”。潘朱升真诚地对《时代周刊》记者说:“要实现村庄之间的协调发展,我们不能光看紫南。只有“和几个村委会下棋”,才能使村与村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只有当它协同发展时,普通人(603883,购买)才不怕与别人相比,他们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标题:积木式创新:小康中国的紫南村样本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3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