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2字,读完约4分钟

吕玉萍(左)正在和她的同事一起工作。受访者自己提供照片

■角色介绍

鲁玉平,1963年出生,现任龙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平高科技公司副总裁。曾任美国谷神星公司首席科学家、先正达生物技术(中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大北农业集团生物技术中心总经理。2011年入选“中关村高集聚计划”,2012年入选“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2013年入选“国家重点人才计划”,2014年入选北京市海淀区高层次人才“迎海计划”,2019年通过海南省高层次优秀人才认证。在生物技术创新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已经分离出10多万个新基因,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杂志如《植物细胞》、《PNAS》和《JBC》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

扎根三亚生物育种的特殊“物种”战士——鲁玉平,龙平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

种子是农业科学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国家。

由鲁玉平博士带领的一组科学家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钢铁般的力量,踏上了人们保护饭碗的新征程。

今天,我们找到了龙平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平高科技副总裁鲁玉平,听了他的故事。

扩大一个国家的版图

带领团队开始科学研究之旅

2018年10月,龙平高科技与中信农业共同发起筹建龙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次年5月,龙平生物技术在三亚市亚洲湾科技城注册成立。吕玉萍作为团队的领导,带领一支国际高端人才精英团队开始了在三亚的科研之旅。

“公司成立已经一年多了。实验室、育种站和实验场是育种和科学研究的标准,这在我们刚到三亚时是没有的。陆博士带领大家一点一点地建设起来,做实验、做科研、做市场。”R&D龙平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志伟回忆了过去一年多的时间。“白天做科学研究,晚上召集大家开会,他喜欢交流和分享。当他有好主意时,他就会和我们发生冲突。有时每个人都兴高采烈。需要四五个小时才能打开。”

扎根三亚生物育种的特殊“物种”战士——鲁玉平,龙平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

龙平生物依托“南方种业硅谷”计划,重点开发生物育种的关键“芯片”技术,构建新的抗虫基因、新的抗旱基因和大规模玉米/大豆转化平台,研发玉米基因编辑技术、新的雄性不育种子生产技术等创新,实现三亚热带不间断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等重点研究项目,规划全产业链的研发,实现中国种业核心技术和产品的智能化创新。

扎根三亚生物育种的特殊“物种”战士——鲁玉平,龙平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

在吕玉平及其团队的努力下,龙平生物在产品战略制定、产品设计、运营管理、知识产权分配、基础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忠于使命

种业深耕32年

1988年,吕玉萍接触转基因技术,成为中国第一批研究国际先进生物技术的研究生。自1988年以来,吕玉萍已经在生物育种领域扎根32年。

鲁玉平在中国科学院方荣翔院士实验室做访问研究生,从事植物基因研究。由于他的杰出成就,他成为中国最早开展抗病毒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年轻学者之一。

博士毕业后,他去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物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员。

1994年,鲁玉平踏上了出国学习16年的火车,以开阔视野,学习国外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在此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鲁玉平发表了许多重量级论文。此后,他加入了新的植物基因开发公司Ceres和三家国际生物种子公司之一的先正达。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认为中国的农业依靠天气吃饭,在干旱和虫害的年份几乎没有收获。我希望有一天,我能用我学到的知识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些事情。”2010年,带着这个最初的意图,吕玉萍选择了回家战斗。

“但只有一腔血,是不够的。只有当创新真正工业化时,它们才能真正造福于人民。”鲁玉平说:“中国不缺少学者和科学家,最需要的是企业中的科学家。缺乏懂技术、懂市场的人才,抑制了中国农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才能真正造福农民、造福国家。”

在生物育种方面,鲁玉平选择了玉米作为第一个研究对象。为什么?“玉米是中国最大的粮食作物。中国有6亿亩玉米田。餐桌上的鸡肉、鸭肉和猪肉都是用玉米喂养的。可以说,做好玉米转基因的研发工作,实际上是为了稳定中国人民自己的饭碗。”

吕玉萍说:“我不怕艰苦、疲劳和挑战。龙平生物的创新是让不可能成为可能,领导国家。”展望未来,他在产品研发、团队规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划和步骤,并在“立足国内市场,聚焦南美市场,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玉米、大豆等转基因产品”的战略定位指引下,在未来逐步实现。

(袁春雨)

主编:梁

标题:扎根三亚生物育种的特殊“物种”战士——鲁玉平,龙平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