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45字,读完约7分钟

每一位记者苏杰德每一位编辑任

停牌五天后,仍深陷扇贝死亡之谜的长子岛(002069)今日复牌。

2月2日上午,张子道披露了底层扇贝非正常库存原因的初步分析,2月2日晚,张子道回应了此前《国家商报》报道中提出的质疑:张子道没有否认2017年11月大量扇贝死亡,但表示“符合扇贝生长规律”。然而,一些岛民告诉记者,2016年,2017年没有这么大的死亡人数。

此前,中国证监会系统相关监管机构的人士向记者表示,他们将围绕“信息披露合规性”问题,跟进对长子岛事件的调查。

●高温和食物缺乏容易导致扇贝死亡

1月30日晚,獐子岛披露扇贝库存异常情况,资本市场再次被搅动。

2月2日晚,张子道透露,截至2月2日,该公司已累计获得286分。此外,海洋牧场研究中心的专家和其他人员正在分析底层扇贝库存异常的可能原因,预计分析报告将于2月4日前基本形成。

此外,根据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成员和专家最近对辽宁省长海县贝类产业的意见,相关会议讨论了我国黄、渤海贝类养殖业的局部规模死亡、贝类资源浪费和产量下降等产业问题,指出辽宁省长海县(张子岛海域所在地)和庄河市的产业问题较为严重。

上述专家组通过调查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当地环境异常,高温期提前且持续时间长,降水和径流锐减,导致海域饵料生物数量大幅下降;二是盲目扩大竞争品种和大规模育种;第三,贝类育苗高度依赖场外投入,容易形成环境胁迫;第四,养殖方式粗放、单一,没有应对环境突变的预警机制。

据《国家商报》记者此前调查,2017年5月至6月,獐子岛船员捕获的扇贝中有少量死亡,11月有大量死亡,今年2月仍有大量扇贝死亡。

一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17年夏季大连周边持续高温将影响扇贝养殖。比如,有人说山东有些养殖区在南方,扇贝养殖比较普遍;过了江苏之后,你就再也提不起来了。一些文献还表明,高温是夏季扇贝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位有多年经验的海洋科学研究人员告诉《国家商报》,极端的温度、繁殖能力、饵料不足和其他因素可能导致扇贝死亡。2017年夏季,大连附近雨水较少,导致陆地径流减少,海洋水质清澈,导致扇贝食物来源不足。“如果气温高,你吃不饱,你的体质就会变弱。”在各种综合因素下,虾夷扇贝的死亡概率在未来几个月内可能会增加。

獐子岛迷雾:扇贝大量死亡符合常规?信披疑云仍待解

●扇贝浪费是在问题被发现之前被投诉的吗?

值得注意的是,张自道的第二大股东和道一号基金也在此次事件中受到外界质疑。从2017年11月13日至2017年12月19日,合岛一号基金分4期出售了199.85万股长子岛股份,占0.28%,套现1500多万元。从平均减持价格来看,7.9元有3只股票,几乎与和道一号基金2016年买入长子岛股票的价格(7.89元/股)相同。

作为一只投资基金,这种闪电似乎无利可图,这让外界难以捉摸。值得注意的是,在“黑天鹅”事件爆发前,和君部除了早期减持鹤岛一号基金头寸外,还与长子岛有直接关系。

自从张自道公布扇贝柱受损的消息后,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扇贝柱何时死亡?公司是否及时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国家商报》2月2日发表的报道称,“獐子岛扇贝的死亡时间值得怀疑”,投入数千万年的监测系统仍然“不可预测”?在走访长子岛村民和船员的基础上,对长子岛的信息披露合规性提出质疑。

在2月2日晚发布的公告中,张子道并未否认2017年11月大量扇贝死亡,认为这一情况“符合扇贝的生长规律”。

具体来说,2017年11月和12月,长子岛按顺序捕捞了底播扇贝,分别捕捞了58万公斤和54万公斤。捕鱼区是在2014年和2015年底播种的扇贝。

根据在獐子岛捕鱼后的计算,这些捕鱼区的平均亩产量为23~29公斤;然而,2017年1月至12月,底播扇贝的平均亩产量为27公斤。在比较了这两个数字之后,张子道发现差别并不太大。因此,公司表示:“根据2017年11月和12月的mu收益率数据,不构成明显的减值或核销,因此没有触发临时信息披露义务。”

张子道表示,2017年11月,没有证据确凿的扇贝重大减值或核销的异常情况;在2018年1月的年终盘点中,公司在发现部分海域底播扇贝库存异常后,履行了保存信息的义务。

不仅产量下降了,而且獐子岛的扇贝也变薄了。“我们接连接到市场投诉,对扇贝的销售产生了很大影响。”根据张子道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年终库存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张子道介绍,根据张子道的分析,年末亩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底播扇贝脂肪减少。虾夷扇贝的脂肪含量在3-4月达到高峰,10-11月达到低谷,2-4月增重和生长最好。自2017年11月以来,扇贝(虾夷扇贝)变薄了。一般来说,12月以后,随着水温的降低,扇贝的摄食量会增加,脂肪含量会逐渐提高。然而,自2017年12月以来,肥胖率没有明显改善。

獐子岛迷雾:扇贝大量死亡符合常规?信披疑云仍待解

●商业风险并不意味着存活率低

2月2日晚,王子岛的一名船员告诉《国家商报》,2016年捕获的扇贝数量非常少,2017年没有这么大的死亡人数。虾夷扇贝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日本引进的。它是冷水品种,在长子岛和长海县很有名。

2008年,辽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文章称,产量最高的虾夷扇贝死亡率高达30.7%~56.9%,这是由于盲目无序发展和养殖密度过大造成的,导致养殖海域饵料和水质环境恶化,引发疾病,最终造成大量死亡。

据公开报道,一些海洋研究人员在长海县进行了调查,发现该地区扇贝大规模死亡发生在2007年至2009年,这也是单个物种大规模繁殖的结果,容易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导致实际繁殖量超过该海域的生态承载力。

在2月2日晚的公告中,獐子岛解释了底播扇贝的生长规律,在3年的海底生长周期中,扇贝的存活数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下种后第二年春季成活率一般在50%左右,收获期复捕率在10%左右时亩产量在30~40公斤左右。

"下种后第二年春季的成活率一般在50%左右."这意味着扇贝养殖的损失率相对较高。然而,多年来,长子岛的经营风险预警并未明确提及。在2月2日晚公布之前,仅在2014年12月6日的澄清公告中提到了同样导致扇贝死亡的“冷水团”事件。

2014年10月30日晚,长子岛在2014年第三季度报告中称,公司105.64万亩海洋牧场因北黄海异常冷水团而遭到破坏。受此影响,公司前三个季度的业绩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上半年的4845万元利润到约8.12亿元的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商报记者发现,当时出租车司机、村民和小贩对冷水团事件无法释怀,不赞成公司当时的解释。

编辑朱昱

标题:獐子岛迷雾:扇贝大量死亡符合常规?信披疑云仍待解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3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