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19字,读完约7分钟

制图:张芳曼

核心阅读

文化云是什么样的云?在“文化上海云”中,打开“文化地图”,了解您周围的公共文化场所每天都举办哪些活动,您可以直接预订参与;“现场文化广播”使人们能够远程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云运行两年多来,改变了各文化单位“信息孤岛”的状况,实现了文化资源和内容的共享,每月为市民推送10000个活动的信息,月访问量达1500万次。依托文化云,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将得到提升。

文化云 让生活更有品味(大数据观察?云)

满足文化需求

公众可以了解和预约本市几乎所有公共文化场所的活动,远程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上海云”作为互联网上首个实现省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平台,已正式投入运营两年多。

对于上海居民来说,“文化上海云”是他们身边温暖而实用的移动应用。“我工作很忙,但我真的不知道它就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很多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朱先生说,他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开始每天查看是否有什么有趣的活动。“这些活动真的是势不可挡。有些在离家不远的社区文化中心。其他地方也有不错的活动,他们会带着家人和孩子。”

文化云 让生活更有品味(大数据观察?云)

“在我们周围,每天都要举行大量的公共文化活动,但这些资源和信息分散在各个角落,用户知晓率不高。”上海市文化广电总局副局长倪冰介绍说,上海通过“文化上海云”的实践,探索了“互联网+公共文化”的服务新模式,“将公共文化服务与互联网平台融合,形成融合效应,满足市民的公共文化需求。”

如今,在上海,市民可以通过“文化上海云”了解和预订几乎所有公共文化场所的活动。截至2017年底,“文化上海云”覆盖上海16个区的547个文化场馆,包括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美术馆等市级场馆,注册用户超过190万,平台日访问量40万次。文化云发布的公共文化活动包括表演、培训、展览和讲座、公益电影、竞赛等。群众可以通过云平台预约参加各种活动。

文化云 让生活更有品味(大数据观察?云)

信息在整个城市共享

公众对各种公共文化活动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

为什么文化云首先出现在上海?

上海已建成216个标准化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覆盖全市所有街道和城镇,包括数百个博物馆、美术馆和公共图书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

随着硬件的成熟,对软件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文化的下一步发展必须解决供需双方的有效匹配问题,依靠数字化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发展。”上海文化发展研究所所长傅祥林描述了“文化上海云”的诞生。"没有好的土壤,就不会有这样的花."

公众文化活动知晓率低,参与率低,设施利用率低。每年,地方政府购买文化服务都带有主观意图,缺乏数据支持...文化云平台的建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公共文化服务的客观弊病。

“在过去,我安排了一个活动,寻找演员和观众,并送礼物。由于信息不对称,感兴趣的人不知道,知道的人可能不感兴趣。”上海嘉定区文化中心主任李辉说:“现在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我们不再需要考虑活动之外的问题。”只要你尽可能好地组织活动,就很难买到票。”

上海依托文化云建设这一信息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共享公共文化信息,市民对各种公共文化活动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大幅提高。嘉定区是上海第一个使用文化云平台的试点区。“文化嘉定云”平台上线已经4年了,公共文化活动的出勤率从以前的50%提高到现在的90%。

倪冰表示,“文化上海云”作为一种互联网上的资源整合方式,打破了上海不同区域之间的地域壁垒,改变了各文化单元的“信息孤岛”地位,是一种有效的“文化资源内容共享经济”。

更重要的是,在公共文化的“大市场”文化上海云中,因为所有的公共文化服务都“晒”在互联网上,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一目了然,哪些活动受公众欢迎,哪些活动吸引哪些人...来自大众的反馈随时出现,形成真正的公共文化大数据。

服务归档升级

大数据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提供了依据,促进了公共文化的供需匹配

如今,在上海市文化广播局每周一次的局长办公会上,将会报道上周“文化上海云”平台的运行情况,并根据已发布的公共文化活动数量、活动预约率和出勤率、场馆设施利用率、公众意见等数据进行综合排名,还将包括各区文化部门的综合评价指标。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没有平台就没有数据,也没有客观的决策依据。有了每天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公民的真实数据,就有了评估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性的基础。”尼宾说。

“每个区县每天举行多少次公共文化活动,每次活动的出勤率如何,每个街道镇(603883,诊所单元)的人们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可以通过数据统计进行分析。”“文化上海云”运营商、创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欣介绍,大数据可以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提供依据,从而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决策能力,促进公共文化的供需匹配。

文化云 让生活更有品味(大数据观察?云)

“文化上海云”平台的大数据显示,不同的区、县、镇和场馆有不同的公共文化需求。例如,嘉定区是周末举行的最受欢迎的亲子活动,而松江大剧院是最受欢迎的沪剧;徐汇区凌云社区85%的客户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90%的用户居住在社区文化中心周围3公里以内。

不仅如此,上海还在探索利用互联网平台,从源头做起,使“人定秩序”模式成为现实。

哪些公共文化产品有资格进入上海公共文化流通体系并最终出现在市民身边?上海大众艺术馆负责2018年上海公共文化产品征集申报。用户可以在“文化上海云”终端上了解初步审核通过的产品信息,并对自己喜爱的文化产品赞不绝口。每个产品的最终好评数将作为大多数用户的意见按照活动规则纳入最终评价结果,并成为购买与否的重要标准。

文化云 让生活更有品味(大数据观察?云)

从过去的习惯到现在的喜欢,“我们希望公共文化的传播可以从‘间接’转变为‘直接’,让市民先品尝‘菜品’,确定自己喜欢,再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点餐。”上海群艺馆馆长肖这样描述它。

构建标准系统

开放文化消费、市场和演出,使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更深、更广、更精、更现实

李欣介绍说,“文化上海云”平台的长期运行机制比平台建设更重要,需要开展大量的日常运行工作,如产品的持续迭代升级、365×24小时不间断的客户服务、大规模活动专题定制开发、离线终端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更新等。

2018年,“文化上海云”平台先后与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东方艺术中心、怡海剧院、儿童剧院等公共文化场所合作,在线支付公益门票,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文化上海云”的突破不在于互联网,而在于大众文化。”傅祥林表示,“文化上海云”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应该是推动公共文化的整合与发展,开放一切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开放文化消费、市场和表演,真正做到三者融合,使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更深、更广、更精、更实用。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文化上海云’的服务效率。更有针对性的是,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主要场馆资源纳入“文化上海云”,将重要的活动资源与“文化上海云”联系起来;更方便,极大地改善了用户体验,将数字文化资源引入到村级,让群众更方便地获取公共文化资源;更有用的是,继续开发和应用大数据;更加规范,做好数字公共文化地方标准的推广工作。有了这个标准,“文化上海云”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尼平简介。

文化云 让生活更有品味(大数据观察?云)

据报道,上海有关方面正在制定中国首个地方数字公共文化标准,预计将于今年内发布。

人民日报(09版,2018年5月10日)

标题:文化云 让生活更有品味(大数据观察?云)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8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