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84字,读完约6分钟

□杜静

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正面临新的深度开放考验。一方面,金融监管过程将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推进,更加规范公平;另一方面,由于不开放垄断保护,外资商业银行将迫使当地商业银行缩短空期限,机构、边界和货币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将更加频繁。商业银行只有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功能的包容性,才能注重行为的拓展和行为选择的合作,不断在市场中吸收好的思路和方法,从而铸就“主动学习”、“良好合作”、“勇于纠错”的市场品质。

在适应更高质量发展中深化流动性管理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金融和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在这一过程中,也积累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粗放、市场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等问题。银监会此次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是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足和未来金融生态发展趋势的需要而出台的一项基本建设措施。这表明,我国金融市场监管已开始从注重结果监管向注重过程监管转变,从被动实施分业监管向积极形成整体关联监管转变,从习惯单一事件监管向推动全球标准化监管转变,从理念原则、机制体系、内容手段和过程要求等方面全面细化监管内容。

在适应更高质量发展中深化流动性管理

作为巴塞尔协议三的支柱之一,资本充足率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限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或负债,从而控制最终风险。当然,控制债务的总杠杆水平也是控制流动性风险。实际上,商业银行倾向于将前者看得比后者重,或者用前者取代后者。此外,由于资本补充有限,资本充足率的管理要求往往是通过人为缩小或区分“分母”(加权风险资产)来满足的,这使得加权风险资产的反映或核算不真实、不客观。例如,表外资产被转移,高风险权重资产被调整为低风险权重资产,资产负债表假象通过渠道业务、转售和购买业务、桥梁业务和委托业务被“瘦身”。资产或负债的流程被扭曲,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缺乏动力和压力。在资产泡沫化的趋势下,实力发生变化,扩大了粗放经营。

在适应更高质量发展中深化流动性管理

商业银行广泛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也与其非理性的流动性自我创造密切相关,为转移、转移和延迟提供了手段、条件和可能性。商业银行资产在不同对象之间的流动不仅为其流动性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也为流动性风险转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此外,对央行流动性风险支撑的心理依赖已经形成了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蔑视。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结构是由资产或负债决定的。本来,随着商业银行资产或负债的快速增长和业务量的增加,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任务将变得更加紧迫和艰巨。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其资产或负债并不协调。如果这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就很难继续下去,因为影响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会发生变化。例如,随着“僵尸企业”市场的清理,商业银行长期积累的市场空空间将大大减少。又如,随着“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在金融资产与实体企业结合的过程中,对流动性结构的匹配要求将会更高、更具体。例如,在金融生态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不仅决定了其业务模式、盈利能力和竞争力,还决定了其生存环境、发展质量和市场地位,这已成为发展战略的必然体现。此外,打破刚性赎回的基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将大大增强市场的敏感性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触角。

在适应更高质量发展中深化流动性管理

关键是市场将更加严格和规范地监管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必须主动适应新的监管环境和要求,努力做到系统性、基础性、动态性、具体性和开放性。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不仅是一项战略管理任务,也是一种操作管理手段。在处理负债与资产、经营对象与手段、日常经营与极端经营等关系时,要用联系和辩证的思维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规划。注重流动性风险总量的合理控制和流动性风险结构的不断优化,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确保商业银行流动性操作流程和业务变化的充分整合,协调不同流动性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约束和自我平衡,减少因虚假资产或负债及泡沫可能形成的流动性分离或风险转移现象。

在适应更高质量发展中深化流动性管理

从形式上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一种支付风险,从实质上看,它是一种资源主要与现实经济资源相结合的风险。因此,要做好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最基础的工作是为回报商业银行的实体经济服务,并通过两者的真正结合来保证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这方面,应特别注意实体和企业层面的债务反映和核算中的非人格化和不透明性问题,避免债务总额由债务对象(不同银行)交织、债务类别(贷款和债券)交替、债务区域(国内和国外)交织的现实,以确保债务“单位”内容的真实性为坚实基础。

在适应更高质量发展中深化流动性管理

做好流动性风险动态管理,确保结构优化。跟上市场节奏、监管要求、客户现实、业务特点和内部管理的变化,不仅要考虑商业银行业务模式、交易复杂程度和业务结构的实际差异,还要考虑商业银行之间交易方式、交易对手、不同交易周期和应急能力的现状,还要考虑不同程度的债务波动、资产抵押和压力测试等。动态应对和及时处理重点对象、关键环节和敏感领域的突出问题,形成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动态力量和优势。

在适应更高质量发展中深化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产比率、流动性比率、流动性匹配比率和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行为选择的具体准则。因此,商业银行应将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监控与具体业务环节联系起来。必须通过运营的前台、中间和后台业务实施“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求,而不仅仅是资本部门或业务。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和应急预案操作应深入到商业银行从总行到一线网点的工作机制中。建立以流动性风险管理刚性约束为主线的业务结构和竞争体系。

在适应更高质量发展中深化流动性管理

金融开放是大势所趋。随着市场类型和对象的迅速丰富,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将面临新的深度开放考验。一方面,金融监管过程将在开放的环境中推进,更加规范公平;另一方面,外资商业银行将因垄断保护而迫使当地商业银行减少非开放的空空间。因此,跨机构、跨境和跨币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将更加频繁。商业银行只有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功能的包容性,注重自身行为的拓展,培养解决难题的能力,注重行为选择的合作性,不断吸收市场中的好的理念和方法,才能在对外开放中铸就“主动学习”、“善于合作”、“勇于纠错”的市场品质。

在适应更高质量发展中深化流动性管理

(作者是原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南”的起草专家之一,高级金融评论员)

标题:在适应更高质量发展中深化流动性管理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