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88字,读完约6分钟

在北京北郊的一个小村庄里,人们不记得上一次这个村庄建起唱戏的舞台是在春节。村里的长辈们还记得,他们最后一次唱戏时,他们邀请附近的河北梆子剧团唱《忠诚与保卫国家》,并在村里的空地里搭起了临时舞台和温室。舞台并不宽敞,但却挤满了青衣、华联、老盛和所有的演员。虽然很拥挤,但是很热闹...除了几个老人,他们津津有味地回忆过去的几年。

“年味”缘何变了?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有许多力量推动着文化习俗的改变,而消费习惯和偏好的改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动力源。据统计,2017年鸡年春节期间,从除夕到正月初六,全国零售餐饮企业销售额达到8400亿元,同比增长11.4%。消费习惯作为全社会的内生力量,随着全社会的经济生态而变化。从量变到质变,消费在文化习俗的变迁中扮演着微妙而又极其暴力的角色。以市民为主导的春节旅游消费、网络消费习惯和以市民为导向的电影文化消费正成为构建春节习俗的经济基础。

“年味”缘何变了?

春节旅游改变了乡村习俗

习惯于住在高楼里的城市人渴望乡村土炕,渴望接近乡村习俗。春节期间,短期旅游和乡村旅游很受欢迎。在旅游设施的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原有的乡村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原有的乡村风情、其规模、品位和表现能力在巨大的旅游需求面前无法提供足够的供给,于是专业化旅游设施再创造的趋势应运而生。

“再造”是为了满足需求而产生的,而不是基于原住民的生活环境。自然,原生态的“设台唱戏”的旧习俗将被省略,人们将更热衷于创作适合人们欣赏的民俗表演,用于旅游。“大舒华秀”和“大聚会”更符合游客的胃口。

因此,旅游需求越旺盛,再造的场景就越多,再造的场景越繁荣,原生态民俗就越被压制。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城市主导的旅游消费导向向农村文化习俗的渗透。市民的消费正在向农村转移,原有的生态习俗正在弱化。

春节旅游正在改变农村社会和民俗。当城市人在城市里吐出“一年的淡味”,到农村去感受旧风俗时,农村人也感到“一年的味道变了”。尽管不断发生碰撞和摩擦,但全国旅游市场总量巨大且增长迅速: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统计,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接待游客3.4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233亿元,同比增长15.9%。“团圆游”甚至让全家人一起去过春节,这是大多数家庭在春节期间的选择,超过60%的家庭是全家出游。越来越多的数字与文化发生碰撞的现实表明,如果旅游规模、旅游消费偏好和家庭出游比例继续发展,可以在城市之外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仍有待空开发,原有的乡村习俗可能面临更多挑战。

“年味”缘何变了?

网络消费将旧习俗带入虚拟世界

农村“搭台唱戏”的旧习俗不是欢迎“城里人”,而是失去了农村原住民的市场。村民们对春节文化近乎原始的消费不感兴趣。在一些地方,原有的中国新年习俗正在消失,村里的年轻人听不懂歌剧,老人被他们的孩子带去城市过年。在农村,人们最喜欢的话题不再是食物和收成、温度和节气,而是逐渐减少孩子们去城市的话题——也许他们认为应该如此。人们热衷于安装无线网络,学习如何用智能手机上网。

“年味”缘何变了?

在城市,2017年春节期间,涌向超市抢购的人数持续下降,快递假期值班人数大幅增加。一些快递明确表示春节不会停止。人们已经习惯不在春节前抢购和囤积商品,因为不仅网上购物方便,而且春节期间主要的商业设施也不关闭,相反,促销活动每天都在举行。对于大型实体商业设施,如果他们在节假日不努力工作,重要的节假日日程也会被电子商务抢走。

“年味”缘何变了?

春节,一个传统的商业位置,一直被物质消费所主导,和其他节日一样,受到网络消费的影响。春节期间,网上消费不仅仅是购物,还有大量的信息服务。数据显示,从1月27日0: 00至次日0: 00的24小时内,微信收发142亿微信红包,同比增长75.7%;参与qq红包活动的用户数量为3.42亿,超过了去年创下的新高。在五福支付宝收集红包的活动中,超过1.6亿人聚集在五福。当人们来拜年时,第一句是“新年快乐”,第二句会问wifi密码是什么。

“年味”缘何变了?

网络消费的快速增长正引领春节习俗走向虚拟化和信息化的空房间。截至2016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6.95亿,增速连续三年超过10%。中国近一半的互联网用户正在编织一个强大的辐射网络,将旧习俗从最初的物理形态推向信息化和虚拟化。春节文化逐渐从它最初依赖的许多实体中解放出来,并以新的信息载体形式延续了它几千年的传播使命。

“年味”缘何变了?

消费的变化促进了旧习俗的改变

当春联成为印刷品,新年祝福成为微信表达,中国新年祝福成为聚集五福的游戏,春节还是春节吗?答案是肯定的。习俗的演变源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消费的变化推动了文化习俗的变化。

正在消失的不仅仅是农村地区古老的“搭台唱戏”民俗,而是以原生态和传统形式出现的所有文化消费项目。看贺岁剧是传统文化消费的主要项目。北京的长安和梅兰芳影院为春节准备了大量的贺岁剧,平日很少上演的《龙凤呈祥》和《第一传媒》也如期而至。然而,记者发现,一些演出的门票销售率直到开幕前几个小时才超过一半。也许正是这种不断变化的趋势已经被察觉。今年,几家主要剧院增加了歌剧音乐会的数量,相应地减少了传统折子戏的排场。与“耗时耗脑”的折子剧相比,观众可能更喜欢有主持人和字幕的“音乐会”。即便如此,它仍与电影市场形成强烈反差。

“年味”缘何变了?

在春节期间的这个时候和那个时候,各大影院票房门口的人群与舞台下的观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走进电影院看许多中国新年电影。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在春节前四天的票房超过24亿元人民币,总票房超过去年同期的表现,第一个月第一天的票房创下单日纪录。此外,戏剧、庙会和冰雪活动也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文化消费的主要选择。虽然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但春节期间文化消费偏好的变化促进了春节期间文化消费的新形式和繁荣。观影市场的火爆是由现代城市文化主导的文化消费趋势引起的,也是文化资源产业化集聚后大众文化消费偏好变化的必然方向。

“年味”缘何变了?

味道变了吗?事实上,它不是。旧习俗随着社会经济和消费习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旅游经济与乡村风俗相碰撞,网络生活挤压了传统风俗的载体,观影市场影响了传统年剧市场。就像乡村舞台一样,有些东西最终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在变革的浪潮中,培育新的消费偏好、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寻找长期发展项目非常重要。在快速变化的旧习俗和持久的法律中,消费市场不仅掌握着我们的经济脉搏,还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神经。

标题:“年味”缘何变了?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3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