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2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经济网2月28日电-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中最近写了一篇题为《对稳健和中性货币政策的全面理解》的论文。徐中在文章中指出,管理货币信贷总量和调整货币关口是做好实体经济金融服务的重要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7年货币政策应保持稳定和中性,这是在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部署,为把握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平衡多目标关系指明了方向。

央行官员谈“稳健中性”:不能再花钱买稳定了

徐中表示,保持稳定和中性的货币政策是深化供应方结构改革的客观要求。自2011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实施了六年,总体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实现了货币政策从非正常状态向正常状态的适时回归,减少了过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条件导致的经济金融风险过度积累;二是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有力支撑了经济合理增长;第三,积极探索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货币政策(爱基、净值、信息),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推动“三比一、一减一补”积极推进,继续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收入结构,积累新的经济动能,同时加快传统动能的转型升级。

央行官员谈“稳健中性”:不能再花钱买稳定了

同时,徐中认为,目前国内生产总值6.7%的增长主要是由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推动的,这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债务的快速增加实现的,这是不可持续的。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部分是中国经济发展自身演变的结果,如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内部产业结构的失衡,这些都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要阶段。在中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后,这些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需要一些时间来调整和转变。其中一些是体制障碍和相关政策造成的,需要通过改革予以消除。

央行官员谈“稳健中性”:不能再花钱买稳定了

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和中性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宏观保证,尤其是平衡维护金融稳定与防范道德风险的关系。尤其重要的是,保持稳定和中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平衡维持金融稳定和防止道德风险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中国对金融风险的容忍度较低,并且有一定程度上花钱购买稳定的趋势。过度使用公共资源会导致普遍的道德风险。保持稳定中性的货币政策,合理引导利率水平,有利于防止“去虚拟化”、“货币投机”和资金总量中的不合理杠杆,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同时抑制道德风险,切断“事后无限援助——放松风险防控”的恶性循环链。

央行官员谈“稳健中性”:不能再花钱买稳定了

徐中指出,保持稳定和中性的货币政策是适应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积极选择。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代表的总需求刺激政策的边际效用正在下降,全球货币政策正面临回归常态的现实要求。过去八年的全球实践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促进经济复苏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没有结构调整改革和财政政策的支持,过度刺激的货币政策只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泡沫和高杠杆。从主要经济体的经验来看,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正在减弱,全球货币政策正面临回归常态的现实要求,并开始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近年来,我国也存在货币政策效果递减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

央行官员谈“稳健中性”:不能再花钱买稳定了

徐中认为,货币政策是稳定和中性的,“功夫非笔墨所能及”,应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使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相协调。与任何其他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的实施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其实施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事实上,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稳健货币政策的实际执行中,很容易出现宽松,资金流动不合理,甚至出现了货币投机。其深层原因仍然是体制和制度障碍以及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为此,近年来,中央政府多次强调要以“三比一、一减一补”为突破口,通过深化改革提高供给方的质量。就货币政策本身而言,它毕竟只是一项总体政策,其对改善供给方结构的最大贡献是保持必要的战略实力和耐心,并为总需求创造一个中性和合适的环境。从体制和机制上不可能彻底解决杠杆率高、企业产能过剩和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自身深化改革。

央行官员谈“稳健中性”:不能再花钱买稳定了

(编辑:胡风)

标题:央行官员谈“稳健中性”:不能再花钱买稳定了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3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