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57字,读完约6分钟

汪兆铭

记者向巧编辑邱江

全国政协委员、草蜢生态(300355)主席汪兆铭六次出席两会,深知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国家对内蒙古的定位很明确,那就是生态建设."汪兆铭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为公司的生态恢复和种子科技产业指明了绿色发展方向。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草原情结的内蒙古草原企业家,汪兆铭的提议背后是他20多年来对生态恢复的关注和对中国草原生态建设进入智能化阶段的期待。

建议:建设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景观、森林、湖泊和草地系统的管理应协调一致,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草首次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

数据显示,中国的草原覆盖近4亿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40%,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那么,如何保护草原生态呢?如何有效协调生态保护与农牧业发展和生态扶贫?

"我的建议是建立一个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汪兆铭告诉记者:“这是我今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议。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有机地整合水、土壤、气体、人、草、畜、微生物等数据(包括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实地研究定位任意经纬度,查看该地区的生态数据。”

根据汪兆铭的构想,草原生态大数据不仅可以准确引导生态保护,科学引导生态产业发展,还可以有效促进生态扶贫实践。“大数据平台可以提供生态数据,让农牧民健康成长;它还可以提供市场需求和价格数据,使农牧民能够很好地销售自己的产品,从而实现生态、生产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有效促进生态产业的扶贫。同时,生态大数据也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蒙草生态王召明: 用大数据构建草原生态保护系统

基于此,汪兆铭提出:“首先,国家应出台政策支持主管企事业单位建立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同时,这些数据也应受到国家的定期监督。在运营方面,我认为应该支持用户支付模式,以确保平台的可持续运营。”

发展词语:“向自然学习”建设草原生态

王照出生于内蒙古乌拉德草原,成长于一个贫困的牧民家庭。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从小就对“草”有了深刻的理解。

1994年,汪兆铭开了第一家花店。到他毕业时,他已经有了三个花店和两个基地。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何心圆园林绿化公司”应运而生。由于对草的天然敏感性,汪兆铭发现当时工业上大多采用进口草进行绿化,成本高,适应性差。因此,他毅然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在家乡草原采集、驯化、繁殖野花和杂草,重点推广耐寒、耐旱、耐盐的乡土植物,这是蒙古草生态的雏形。

蒙草生态王召明: 用大数据构建草原生态保护系统

“事实上,我们在早期生态恢复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地点,相关的植被是否适合这个地区将会有一个问题。例如,北京的本土植物可以被种植,不管它们是什么,而不是仅仅把感官上“好看”的植物放在一起。总而言之,就是‘尊重生态,向自然学习’。”在这种背景下,经过20多年的积累,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每年都在增长。

蒙草生态王召明: 用大数据构建草原生态保护系统

汪兆铭举了一个例子来帮助记者理解这个平台。“以呼伦贝尔市为例,如果选择生态恢复模块,可以看到该位置的生态恢复措施和原有的树种、草类等植被信息,为准确恢复区域生态环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认为,准确判断各种土壤的生态信息是确保准确恢复当地生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呼和浩特拉草原是草蜢生态草原恢复的代表性工程。根据汪兆铭的说法,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影响,这个历史上水生植物丰富的天然牧场已经变成了一个被沙子和砾石覆盖的贫瘠的海滩。2012年,草蜢生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平台数据等技术手段,将这片贫瘠的土地恢复到近2万亩人工草地,再现了草地的生态景观。2017年,它被选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主要聚会场所。现在呼和浩特市的草原和北部的大青山共同构筑了一道绿色屏障和景观,堪称“山水、林、湖、草”的生态示范区。

蒙草生态王召明: 用大数据构建草原生态保护系统

“正是由于该项目的成功经验,才为地方标准《草原地区城镇周围荒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提供了技术依据。”说到这,汪兆铭的喜悦溢于言表。

采访中,汪兆铭用手机向记者展示了草蜢正在修复的满洲里扎来诺尔百年老矿的修复过程和修复前的面貌。以前的荒凉大部分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葱葱的斑块。

谈论未来:向所有地方传播生态智慧

蒙古草生态自建立以来,就与草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过去的20年里,凭借“草根”的力量,它建立了一个以草、草、草技术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圈。

到目前为止,公司的核心业务涉及生态恢复和种业科技。根据业绩报告,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55.69亿元,同比增长94.69%;净利润8.55亿元,同比增长151.85%。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年初制定的业务计划,各项任务有序推进,几个ppp项目如期落地。

从草蜢生态上市以来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符合汪兆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上市之初,公司名称为“草蜢抗旱”,这是当时公司的定位。2013年,公司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生态恢复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2015年,公司实施战略转型,种业科技、生态修复等各项业务有序推进,产业链基本形成。2016年,公司正式更名为“草蜢生态”,从战略上明确了“科技生态企业”的定位,将“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相结合,盘活“山水、林、湖、草”的经济价值,使生态产业成为农牧民准确脱贫致富的重要起点,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绿色动力。绿色的外表是风景,绿色的背后是民生。

蒙草生态王召明: 用大数据构建草原生态保护系统

在谈到今后草原恢复产业的发展规划时,汪兆铭说:“要提前规划,少补。”

汪兆铭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在生态修复工程现场设立了13个专业研究所和相应的种质资源库,收集了内蒙古草原、京津冀地区、宁西和西藏等地的2000多种乡土植物种质资源、3000多份拷贝、2800多种植物标本、2万多份拷贝和近40万份土壤样品。此外,公司还制定了一系列地标、线路和国家标准,如《北京市区域绿地节水技术规范》。

蒙草生态王召明: 用大数据构建草原生态保护系统

草蜢生态是生长在内蒙古草原上的一种“草”,正在向新疆、西藏、陕西、云南等地传播生态智慧和生态产品。遵循“草生根”的理念,无论走到哪里,蒙古草生态都像草一样,“因地制宜”,脚踏实地,为生态文明建设尽最大努力。

标题:蒙草生态王召明: 用大数据构建草原生态保护系统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4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