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0字,读完约4分钟

Mameiruo

日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召开了2018年全国银行监管工作会议,会议将“做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列为工作重点。会议强调,要从降低杠杆率、减少银行间投资、整顿非法经营等十个方面加强风险防范,全面加强刚性约束体系建设,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

不难看出,监管部门在2017年继续实施强有力的严格监管的基础上,结合此前“3340”检查的结果,正在推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在严格监管和强力监管的同时,本次会议也发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信号:2017年的亮点是什么?

会议指出,2017年银行业发生了积极变化。其中,“全年银行业总资产增速低于新增贷款增速,银行间资产负债萎缩,表外业务总规模逐月下降”等。被认为是亮点。“萎缩”和“回落”已成为银行业提高质量和效率的代表,这反映了监管思维的鲜明变化。

事实上,这些变化已经预示了。2017年11月24日,银监会副主席曹禺在城市商业银行年会上明确提出,要把握好“大与小”、“快与慢”的关系。从注重规模到注重质量,监管层对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这是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敲鼓和号召。

由此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你还需要规模和速度吗?

事实上,监管思路和政策重心的转变并不是否认发展,而是试图纠正一些机构之前出现的“规模迷信”和“速度狂欢”。需要改变的不是规模大、增长快,而是规模和速度掩盖下的“虚假发展”和“虚假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现实问题。

“虚假开发”是指低质量、高风险、长时间不可支持的开发。在以往相对单一、需求旺盛的金融环境下,银行处于金融供给的“卖方市场”,凭借“资本投资、规模扩张、销售领先、利润考核”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享受红利;但是,随着实体经济需求的变化,多层次融资体系的完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外部挑战,以及新形势下对服务和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在传统“息差”收窄导致利润压力急剧增加的背景下,一些银行仍借助规模扩张来维持其表面发展,并进一步带来“伪创新”。

告别“假发展”与“伪创新”

所谓“伪创新”,主要是指以套利为主要目的的创新。如果“虚假发展”导致银行业自身的长期发展失衡,那么“虚假创新”将动摇整个金融体系,甚至威胁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金融业本身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各种名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应运而生。其中,确实有满足民生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优质产品,但也有一些打着“创新”幌子的非法产品。这部分交易结构复杂的新业务、新模式层层嵌套,一些机构还利用各种渠道将资金非法投资于房地产、股票市场、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这不仅导致风险盘根错节、不可察觉,还导致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中空转向,导致“脱离现实、虚拟化”的问题,促使实体企业融资渠道受阻,融资成本上升。

告别“假发展”与“伪创新”

这一轮强有力的监督是针对上述混乱。在政策方面,严格监督的大方向是毫无疑问的。针对上述“假开发”、“假创新”,本次会议态度明确,继续减少银行间投资,严格规范跨金融产品,严肃查处各种非法房地产融资行为,有力应对了上述混乱局面。在行动中,监管当局并没有把政策写在纸上,而是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不久的将来,一系列巨额罚款和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震惊了市场。

告别“假发展”与“伪创新”

当然,严格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并不意味着没有发展或创新。这一轮监管政策更多的是为了完善标准,这使得政策更具可操作性,灰色区域更少。日前,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了金融创新的重要性,指出银行业的一些混乱不是创新本身造成的,而是一些金融机构以创新为名进行套利,扰乱了市场秩序。在具体文件中,银监会既没有制定新的监管标准,也没有限制某些类型的业务或机构,也没有停止合理的金融创新。相反,它鼓励银行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预防和化解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创新业务。

告别“假发展”与“伪创新”

在最初的普遍不安之后,市场也更好地理解了这一轮监管强化行动,一些机构也利用这一趋势,试图通过合规和努力工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据媒体报道,以前,当业内人士聚集在一起时,他们会交流更多的成果和规模,但现在重点又回到了合规管理上。这表明,明确的政策、坚决的态度和务实的措施已经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监管的漏洞正在被堵塞,滥用规则造成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已经过去,“假发展”、“假创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标题:告别“假发展”与“伪创新”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6828.html